有朋友问我,“中师生”是什么意思?是啊,对于非师范类毕业生,这个词确实陌生,甚至有点拗口。但对于任何一位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人来说,“中师生”是他们最不能忘怀的人生标签,“中师生活”是他们青春岁月最动人的一串音符。我是中师生,我骄傲!或许你不愿意承认为人师表值得骄傲,或许你已将那段峥嵘岁月埋藏心底,但如果我说每一位中师生的学习能力都值得自己为之骄傲,你会摇头否认吗?不!我的中师朋友曾对我说:“历史,欠中师生一次高考!一群错过了北大清华的‘学霸’!”
我国最后一届中师生,于1999年入学。之后,随着国家关于中等教育的战略布局调整,全国中等师范学校先后停止招生,学校并改,或与别的中专学校一起升格为大专院校,或改制成职业高中,不管怎么改革,有一点是不变的----那就是校名不再保留。没了校名的中师生,就像空中的风筝断了线,就像游子找不到回家的路。
对于许多中师生而言,中师校园,就是这一生接受全日制教育的最高学府。因此,中师校园,于中师生而言,在心底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位置。如果不是阴差阳错,他们如果上高中的话,那个录取率并不高的年代,大学校园里的学生花名册,将有很多很多的同学要被替换下。北大清华等许多全国名牌大学,都将留下他们的身影。
可这一切,因上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“先上中专,后上高中”的特殊教育政策,最终只能以“如果”给遗憾作注解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1980年到2000年,二十多年里,全国400多万优秀初中毕业后,考入中等师范学校,成为中师生。经过三年的中师校园学习,当成绩不如他们的初中同学历经高考等着秋季上大学时,他们像一群离开母亲怀抱的失散的小鸟,扑楞着双翅,飞向全国各地的大山深处、偏远海岛、黄土高坡,为破败的小学校园注入一股股汩汩流淌的新鲜血液。
2000年后,严格意义上,已经没有中师生。大专院校里,倒了多了5年制的小学教育专业,但录取的不再是中考的优秀生,恰恰相反,多是成绩平平的初中毕业生。而且,越往后,学生的综合素质越堪忧。这不是他们的错,而是教育制度设计上的缺陷。原本,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就学习不优秀,让他们读师院,毕业后走上讲台,从事基础教育,他们自己尚且不怎么优秀,怎么能教得好学生?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绝对,也并非这些毕业生中就走不出优秀教师,但比起中青年教师,后者综合素质普遍偏低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那些天资聪颖的一代又一代中师生,在改革开放一声炮响的中国大地上,在最缺师资的中国乡村,他们撑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蔚蓝天空。他们的底子,在中国基础教育阶层里,如果不说空前,恐怕也是绝后了。至少到目前仍然是。
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师生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,终生从事教育事业,成为如今的教育名家、名师,成为你、我、他的老师,你、我、他的孩子的、孙子的老师。他们中的一部分,如今已经退休或行将退休,头发斑白、步履蹒跚。他们中的少数,在教育一线坚守多年后,想尽办法改了行、当了官,成为机关单位的骨干、领导,有些官职还不低,厅、部级不乏其人。他们中的少数的少数,通过各种努力,考上全日制大学,读了硕士、博士,成为教授、画家、书法家、音乐家、作家……人生之路从此海阔凭鱼跃、天高凭鸟飞。
正如电影《芳华》的热播让来了一次国人集体缅怀青春飙泪影院一样,已经不再年轻的一代中师生,伴着旋律轻轻哼唱:世上有朵美丽的花,那是“中师”吐芳华……谈笑风声中,他们的人生,已经面目全非了。无论成功还是失败,得意还是落寞,芳华都已远去,此生不再回来。
人生的芳华,也许只能在记忆里找寻了。如果写下来,记忆就永远都将是当年的样子。
为此,一群中师生,于今年7月发出倡议,面向全国中师生(1977-1999届)征集文稿,众筹出版《芳华--一代中师生的记忆》(暂定),以此书纪念我们永远逝去的美好年华。该书由知名作家、知名媒体人担任主编,邀请知名人士作序、知名书法家题字、题辞,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。征稿倡议发出4个多月来,已经收到来自山东、河北、福建、四川、江西、安徽等全国各省市的中师生征文30多篇,其中不乏上乘之作。现继续面向全国中师生征稿,请中师生朋友踊跃投稿,共同留住青春岁月的那一抹美丽与忧伤。
具体要求如下:
1.文章要有真情实感,真实反映一代中师生精神风貌,主题健康向上;
2.报告文学、通讯、散文、诗歌皆可,谢绝小说、评论等其他体裁;
3.字数一般在3000字左右(诗歌除外),好文章给足页码;
4.必须原创,文责自负;
5.文中涉及校长、班主任、老师、同学姓名的,若非行文特殊需要,均须写上真实姓名,以示尊重;
6.随文附一到五张高清翻拍、扫描师范生活老照片,可以是校园风景、学生合影、活动剪影等,总之是你自己喜欢的、能见证中师生活的老照片,现在的、最能体现你个人风采的最新照片。照片格式统一为.jpg,大小不超过1M,多寄几张,以备届时出版时挑选;
7.随文附300字以内作者简介,包括出生年月、所就读师范学校校名、届别、班级等将资料,现在工作单位、职务、职称等,并附上作者详细通讯地址、手机号码、邮箱、QQ、微信、工作单位等信息,确保能及时联系上你,为今后文章入选、邮寄书籍等提供方便;
8.尽可能提供微信号,建群使用;
9.所有来稿一律不退,入选者将寄书籍《芳华--一代中师生的记忆》(暂定)二本作为酬谢;
10.投稿截止时间:2018年12月31日;
11.所有来稿只接收电子版,投稿邮箱:20969063@qq.com;动态消息将通过微信订阅号《揉木为耒》发布,欢迎关注,有需要联系可通过后台留言。
《芳华--一代中师生的记忆》编委会
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